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图/主办方提供
6月11日上午,“湾区龙舟说”粤港澳龙舟文化传承与发展对话会在东莞市文化馆举行。来自粤港澳三地的专家学者与东莞本土能工巧匠齐聚一堂、思维碰撞,共同挖掘、梳理、传递龙舟背后的文化价值。
守正创新 推动龙舟文化焕发生机
在致辞中,东莞市文广旅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司琪以东莞精彩纷呈的龙舟赛事为“引”,介绍了东莞龙舟的厚重底蕴。她说,作为岭南水乡,东莞的地理环境为龙舟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而东莞人对龙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则是其灵魂所在。
东莞市文化馆馆长、东莞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黄晓丽以《粤港澳龙舟文化保育与融合——以东莞为例》为题进行分享。黄晓丽以近年来东莞龙舟文化保育方面的探索为案例,介绍东莞经验、探索未来方向。黄晓丽表示,自2017年起,东莞以恢复农历四月初八起龙仪式为契机,统筹文旅资源,打造“东莞龙舟月”,市、镇、村三级联合共建“正丫湾龙舟民俗文化村”,出版《东莞龙舟志》等研究成果,为东莞龙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将积极推动龙舟非遗潮玩化,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达形式,让龙舟更潮流、更好玩、更有趣。”黄晓丽表示,接下来,东莞市文化馆将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根基,结合特色产业、大型赛事以及最新技术,让龙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非遗文化创新,最核心、最关键的是传播创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会长宋俊华以《水乡记忆:赛龙舟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进行分享。他表示,我们要用年轻人听得懂、看得见的“形象输入”方式,讲好赛龙舟背后的人文故事,激活龙舟精神的当代价值,让龙舟文化走进生活、走进日常。
赓续传承 本土工匠讲述龙舟故事
在粤港澳大湾区,共拥有三项与龙舟文化相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东莞就拥有“赛龙舟”“龙舟制作技艺”等两项。为此,活动现场还专门设置“啸龙吟×工匠话龙舟”环节,邀请东莞龙舟文化领域的能工巧匠展开精彩对话。
龙舟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冯沛朝与儿子冯庆锋,一家四代数十年接续传承龙舟制作技艺,让传统制作技艺更显光芒。从一开始的抗拒,到如今成为自己的事业,冯庆锋说:“每一次看到新龙舟展水的时候,现场那种兴高采烈的场景,是支撑自己一直坚持下去的动力。”
现任万江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的叶荣华,是赛龙舟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叶荣华表示,我们不仅要看到赛龙舟的社会价值,更要看到它背后所蕴含的经济价值的可能性。如今,万江正持续促进龙舟民俗文化产业的孵化,龙舟模型、龙舟文创公仔等龙舟文创产品的开发,正让赛龙舟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选择制作龙头,更多的是兴趣。”学习新能源汽车专业的“00后”青年黄智冬,因为兴趣,从零开始跨界进入龙头雕刻领域。经过八年锻炼,现在的他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龙头制作新秀。“龙头制作已经成为了我的精神寄托。”他说。
跨界交流 共绘龙舟文化美好蓝图
人文湾区,一水同舟;万众一心,赛龙夺锦。作为岭南文化的一大特色,龙舟文化是粤港澳三地人民情感相通、手足相连的亲情符号。
在专家话龙舟环节,来自粤港澳三地的专家学者以及龙舟运动的专业人士齐聚现场,围绕“如何讲好龙舟故事、中国故事”主题,展开一场跨界交流对话。
广东省文化馆副馆长、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蓝海红从一名非遗工作者的角度,诠释了她对讲好龙舟故事、非遗故事的理解。她表示,讲好龙舟故事要有高度、有温度、有厚度,才能让非遗文化的传播更有质感、更为生动。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首席教席的陈平,则从表达载体的角度,对龙舟文化的传播推广进行“把脉”。
“我建议,大湾区‘9+2’城市应该携手成立大湾区龙舟文化保育及发展协会。”中国香港龙舟总会秘书长钟志乐现场提议,通过成立一个跨地区的机构,推动内地与港澳地区在龙舟文化、龙舟运动上的交流与互鉴。“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个机构,每年主办一次大湾区龙舟赛事,吸引更多人参与到龙舟文化的传承当中。”钟志乐说。
澳门互联网经济协会会长周运贤表示,我们应该推动传统文化时尚化、国际化、产业化。“我们除了情怀以外,还应该有更多的经济方面的助攻,让传统文化更好得到传承与发展。”现场,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周建新,以及深圳大学研究生教学督导陈敏,也分享了他们对龙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思考。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李程
校对 | 谢志忠
上一篇:怎么安装宏业清单计价软件 宏业清单计价软件安装教程|微动态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Copyright 2015-2022 中国行业信息网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备案号: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