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已满三周年,一段时期以来,为了让条例切实落地,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紧密围绕条例精神,多次组织各社区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创新工作形式,不断总结提炼经验做法,推动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见实效。
据体育馆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街道坚持接诉即办“一条热线”与垃圾分类、物业管理这两件“关键小事”一体推进,将接诉即办、垃圾分类工作成效纳入对物业服务企业的考核范围,开展“雷锋物业”挂牌工作,探索接诉即办工作向居民小区、园区物业延伸机制。
同时,街道、社区利用桶站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大屏、电脑客户端、手机客户端多屏互联,形成桶站周边环境两级监管机制,对垃圾桶满冒、桶站周边脏乱问题,按照“1-3-1”要求进行清理,即10分钟到现场、满冒问题30分钟清理、大件渣土1小时清运。
体育馆路街道还通过依靠党员、志愿服务队、桶站管家三支队伍,助力垃圾分类工作。首先是党员报到“一加一”,依托党员“双报到”行动,号召在职党员担任垃圾分类宣传员、监督员、践行者,利用自身知识背景、工作优势对硬件设施改造提升、引导源头分类习惯养成等工作建言献策。其次是志愿服务“一帮一”,比如长青园社区成立党建共建雷锋服务队,参与社区周末卫生大扫除及垃圾分类、物业管理、消防安全宣传等工作,同时为居民提供暖心服务。此外,通过桶站管家“一带一”,法华南里社区有一支由辖区青少年组成的“桶站小管家”志愿服务队,“小管家”们认领“责任田”,利用周末、假期等休息时间参与桶站值守,力求通过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实现垃圾源头分类减量。
在“四化建设”方面,街道实现了硬件设施规范化,严格按照市区标准完成了151处居住区垃圾分类桶站的升级改造,建设了8处分类驿站,设立了厨余垃圾中转点1处、大件垃圾投放点和装修垃圾投放点19处、可回收物中转点1处,确保硬件设施齐备、规范;桶站周边美观化,为方便居民分类投放生活垃圾,街道加强桶站设施及周边环境维护力度,形成头顶有监控、手边有拉环、环境有保障的生活垃圾分类固定桶站,同时要求服务商加大清扫保洁力度、增加垃圾清运频次,定期组织洗桶、消杀、除味,维护桶站环境;垃圾清运可量化,分批次组织对物业公司、驻街单位垃圾收运车设置车辆识别码,实现一对一精准对接,杜绝混装混运现象,利用生活垃圾排放登记系统,实时查看四类垃圾每日清运量化指标,掌握厨余垃圾分出率、生活垃圾减量率,确保垃圾清运可量化、底数清、情况明;矩阵管理长效化,健全矩阵化管理模式,形成小区、片区、矩阵、社区、街道五级巡查,每日通过实地检查、视频巡查等方式对桶站设施、周边环境进行自查。同时将垃圾分类与物业管理两件“关键小事”统筹融合,垃圾分类工作成效等纳入物业公司考核,促进桶站管理长效化。
此外,该街道还通过开展敲门入户行动、抖音直播行动、执法检查行动、示范创建行动、主题宣传行动这五大行动,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走深走实。
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市民诉求处置中心主任王玉梅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将雷锋精神融入日常,深入挖掘典型经验、优秀标兵,确保垃圾分类工作落实落细,居民生活环境更加整洁、宜居。”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张鹏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Copyright 2015-2022 中国行业信息网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备案号: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