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冬奥赛区空气质量实现了“小时级”、“公里级”的精准预报,“1微克蓝”频频登上热搜、空气质量每日优良,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了“北京奇迹”。
奇迹的背后离不开北京大气监测“黑科技”的强大支撑。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于2012年成立遥感监测室。成立之初,遥感室仅能从2颗卫星上获取公开可用的数据,如今已增加到6颗卫星。十余年来,北京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大气环境监测,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越来越高,环境监测精准度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卫星遥感技术就像一个空中照相机。”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遥感监测室主任李金香介绍说,“站在数万千米高空俯瞰地面,从空间上看得清的基本单位是‘像元’,把镜头使劲儿往前拉,过去对大气环境也只能看清‘像元’是边长几十公里的范围,现在‘像元’已经精细到几百米甚至几十米的范围了,而对地表目标的观测‘像元’更是精细到了亚米级。从时间上看,过去使用的卫星一天仅在北京上空经过1-2次,我们每天也就只能捕捉到两次数据;现在增加了静止卫星,北京上空的大气环境实现了逐小时的连续跟踪监测。”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斌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编辑/彭小菲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Copyright 2015-2022 中国行业信息网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备案号: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