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一号”研发背后的科技力量

来源: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12-20 08:10:52


(资料图)

12月9日,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商用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又有8颗卫星进入太空。迄今为止,83颗卫星组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的商用遥感卫星“天团”。

重量从400多公斤到20公斤,成本从每颗千万元级到每颗百万元级……历经8年时间,通过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员不懈努力,“吉林一号”卫星发生大变化,离不开两个成功密码。

密码一:实现载荷平台融合技术。长光卫星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贾宏光介绍,2015年升空的首组4颗卫星,就跨过了传统的“平台加载荷”设计方式,采用星载一体化技术。“平台加载荷”模式中,载荷和平台界限分明,载荷要根据平台的设计调整,卫星的重量、体积难以灵活安排。星载一体化增加了载荷设计的灵活性,重量、体积可通过设计进一步下降。

这还远远不够,随着技术进一步升级,卫星实现了载荷平台融合技术,使更多部组件可共用一个处理器,节省很多空间。空间节省后,卫星“体重”大幅降低,此次发射的“吉林一号”平台01A星重量仅有20公斤。“重量降低,火箭运载成本随之减少。”贾宏光说。

密码二:从单星研制到批量生产。长光卫星综合电子研究室主任邹吉炜说,过去采用单星生产模式,整个研发队伍全部围绕一颗星的各项工作从事研发、组装、实验等任务。如今,卫星开始批量化生产。“过去在卫星系统测试环节,1颗星需要两个人、两个月完成,如今6颗星并行测试,一个人、一个月即可完成,效率提升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邹吉炜说。

逐渐庞大的卫星家族被赋予更多应用场景。它们活跃在农业生产领域,提供长势分析、墒情分析和受灾情况判断;它们受命于林业领域,在林业资源分布与变化监测、森林火灾预警与监测、森林病虫害监测等方面大显身手。随着时间的推移,“吉林一号”星座距离普通人的生活将越来越近。(记者 孟含琪 张建 王帆)

上一篇:

下一篇:

X 关闭

热门推荐

“吉林一号”研发背后的科技力量

2022-12-20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环球即时看!郑煤机成套化机组出口土耳其

2022-12-20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让咱们的社区更加“完整”

2022-12-20   人民网

百姓家中更暖,户外天空更蓝

2022-12-20   金台资讯

三大建筑打造千年运河畔文化明珠

2022-12-20   北京青年报官网

加强接种吸入式疫苗-快看点

2022-12-20   北京青年报官网

抢手药临时入医保,囤药热该“熄火”了

2022-12-20   北京青年报官网

Idea激活码(2023)

2022-12-19   腾讯云

糖宁通络临床研究期中报告披露

2022-12-19   北京商报官方账号

会唱歌的向日葵

2022-12-19   万能网

一次ES集群重启引发的灾难

2022-12-19   腾讯云

从年货开始,为明年开一个好头

2022-12-19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福建德化生肖瓷抢滩“兔年”文创市场

2022-12-19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初探持续监测技术

2022-12-19   腾讯云

acdsee pro(acds)

2022-12-19   万能网

本市鼓励数据中心绿色化改造

2022-12-19   北京青年报官网

大批量防疫药品发往全市各区

2022-12-19   北京青年报官网

首都博物馆12月20日起恢复开放

2022-12-18   北青都市

严盯守 强监管 把好岁末年初安全关

2022-12-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Golang模拟实现连接池:信息

2022-12-18   腾讯云

班级日志(班级日志)

2022-12-18   万能网

世界通讯!Afk还剩五次

2022-12-18   万能网

热推荐:北京急救中心开通“云服务”

2022-12-18   北京青年报官网

理性看待眼前困难坚定信心往前走

2022-12-18   北京日报客户端

Copyright   2015-2022 中国行业信息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