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产业疆域,奏响绿色能源协奏曲
——中国石化新能源业务2022年高质量发展纪实
【资料图】
集团公司年度工作会议提出,有序推进新能源与主业融合发展,构建多能互补、协同高效的能源体系。发展新能源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石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产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一年,中国石化持续推进“四供两融”,在绿氢、光伏、风电、地热等新能源业务领域取得较好成绩,新能源业务成为重要战略增长极。本版专题梳理和展望中国石化新能源业务高质量发展情况,敬请关注。
大事记
■ 2022年1月31日,燕山石化顺利通过《低碳氢、清洁氢及可再生氢标准及评价》,成为国内首家取得清洁氢认证的企业。
■ 2022年2~3月,北京冬奥会期间,石化氢点燃了开幕式冬奥赛场的主火炬,4座冬奥加氢站累计为赛事车辆加氢87吨、8689辆次。
■ 2022年6月,中国石化建成首个水上漂浮式光伏项目——湖北咸宁双溪桥镇分布式光伏项目,该项目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年均发电量502万千瓦时。
■ 2022年7月14日,中国石化举办氢能应用现代产业链建设推进会暨高质量发展论坛。
■ 2022年7月上旬至11月中旬,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石化举办我国首个地热科普展——“拥抱‘双碳’共赢未来”地热科普公益展。
■ 2022年9月2日,中国石化发布实施氢能中长期发展战略,加快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
■ 2022年9月,中国石化建成广西最大光伏项目——北海炼化光伏项目,该项目利用北海炼化厂区内闲置土地,年均发电量约2300万千瓦时。
■ 2022年9月27日,中国石化新能源北方研究中心项目启动。该项目基地建成后,将引入集团公司所属相关单位进驻开展氢能、干热岩、清洁煤化工等科学技术研究。
■ 2022年12月7日,华南最大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茂名石化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成功产出纯度为99.999%的高纯度合格氢气,具备了每年向社会供应2100吨高纯氢的能力。
■ 2022年12月10日,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首套200标准立方米/时兆瓦级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装置在燕山石化开车,标志着中国石化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成套技术实现工业应用。
■ 2022年12月25日,国内最大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装置暨中国石化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在中原油田投产。
关键数据
氢能建设方面——
目前已建成9个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有近百座加氢站(含油氢合建站),充换电站超2300座
清洁电力方面——
风光发电累计装机规模突破850兆瓦,年自发绿电量4.5亿千瓦时
地热供暖方面——
累计形成供暖能力超8000万平方米
记者观察
□本报记者 马玲
“双碳”目标下,中国石化全面落实世界领先发展方略,将“洁净”纳入公司愿景目标,全力增强绿色能源供给能力,构建“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坚定向“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
2022年,中国石化新能源业务发展势头强劲,建设和运营加氢站数量居全球首位,风光发电装机规模超850兆瓦,年自发绿电量4.5亿千瓦时,累计形成地热供暖能力超8000万平方米,奏响了稳步拓展产业疆域、高质量发展绿色能源的协奏曲。
氢能篇
推动氢能业务站稳行业排头
锚定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的发展目标,中国石化积极推动氢能规划部署实施,氢能交通稳步推进、绿氢炼化重点突破、科技创新不断提升,产业链生态构建扎实推进,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稳步推进氢能交通建设布局
按照“国家有布局、市场有需求、发展有效益、战略有协同”的总体思路,中国石化大力布局氢源供给和加氢站项目建设,氢能交通业务取得显著进展。
从2019年7月在广东佛山建成国内首座油氢合建站——佛山樟坑油氢合建站开始,中国石化目前已建成近百座加氢站(含油氢合建站),充换电站超2300座,为客户提供了油气氢电一体化多种能源供给。
利用现有网点资源优势,以氢能串联起能源上下游产业链,结合氢制造、氢储运、氢应用优势,在氢能交通和绿氢炼化两个领域发力,加快油氢合建站布局,实现“制运加氢一体化布局”,是中国石化积极探索氢能产业和未来能源转型升级的有益尝试,被行业认为是氢能应用落地最好的方式。
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战略合作伙伴,中国石化承担了为冬奥会提供氢气的任务,石化氢点燃了开幕式冬奥赛场的主火炬,4座冬奥加氢站累计为赛事车辆加氢87吨、8689辆次,有力保障了氢气能源供应。
此外,中国石化燃料电池氢源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已在燕山石化、天津石化、齐鲁石化、青岛炼化、高桥石化、上海石化、广州石化、海南炼化及茂名石化建成9个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引领了我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进绿氢炼化重点项目建设
2021年11月30日,中国石化宣布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绿氢示范项目——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正式启动建设。这是国内首次规模化利用光伏发电直接制氢的项目,也是全球在建的最大光伏绿氢生产项目,投产后年产绿氢可达两万吨。
2022年,这个备受关注的绿氢炼化重点项目在各方支持下,施工进度完成80%。项目将开创绿氢炼化新发展路径,对炼化企业大规模利用绿氢实现碳减排具有重大示范效应。
这是中国石化加快推进绿氢炼化重点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石化助力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和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具体行动,对推动绿氢产业链发展、推进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中国石化按照“氢电一体、绿氢减碳”的发展方向,依托炼化基地布局大型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储氢-利用项目,推进“源网荷储氢”一体化项目建设。目前新疆库车绿氢示范工程正在加快建设,鄂尔多斯乌审旗风光融合绿氢化工示范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此外,内蒙古乌兰察布、宁夏宁东等一批绿氢炼化重大项目规划布局也在加速推进。
氢能科技攻关成效明显
2022年12月,中国石化首套自主研发的兆瓦级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装置在燕山石化成功开车,产出合格高纯度氢气。该项目生产全过程实现零碳、零污染物排放,标志着中国石化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成套技术实现工业应用,有效助力我国氢能产业链快速发展。
项目由中国石化石科院和燕山石化共同开发和建设,应用了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目前国产化程度最高的单槽兆瓦级PEM电解水制氢成套设备。相较于多电解槽组合而成的制氢装置,单电解槽技术难度大,对材料和制造工艺要求更高,但其体积小、功率密度高、成本更低,是电解槽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石化采取集成设计、一体成橇的设计理念,整橇围绕电解槽进行整体布局和管路优化设计,设备占地面积不到40平方米。
电解槽是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置的核心设备,中国石化自主开发阴极、阳极催化剂和膜电极,最大产氢量可达250标准立方米/小时,功率调节范围大,氢气纯度达99.999%。
2022年,中国石化氢能科技采取大兵团联合攻关模式,致力于开发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技术,攻关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等12个重大项目,成效显著。
制氢方面,除PEM制氢外,橇装式甲醇制氢装备在大连加氢站试用;固体氧化物(SOEC)电解水制氢技术已开发3千瓦试验装置,完成百千瓦级SOEC装置建设方案编制。储运方面,纯氢长输管道技术已完成多种钢级材料及不同制管方式性能评价。用氢方面,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研制出满足商业化要求的膜电极,实现铂碳催化剂批次公斤级半自动化生产,达到国外同类商业催化剂水平。
加快打造氢能应用现代产业链
氢能应用现代产业链建设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能源革命、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国石化加快推进能源转型、产业升级,全面推进氢能全产业链建设,在加氢站、制氢技术、氢燃料电池、储氢材料等多个领域取得突破。
2022年7月14日,中国石化举办氢能应用现代产业链建设推进会暨高质量发展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就氢能政策体系、行业标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问题展开研讨。
为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内最大氢气生产利用主体,中国石化发挥丰富的制氢用氢经验,在固链、补链、强链、塑链上持续发力,建立涵盖“制储运加用研”的氢能产供销一体化全产业链条,取得积极进展。
绿电篇
风光发电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石化高度重视能源生产消费绿色低碳转型,清洁电力方面,风光发电累计装机规模突破850兆瓦,年自发绿电量4.5亿千瓦时,海上风电项目正快速推进,尤其是创新绿电消纳模式,积极谋划部署一批重大项目,扩大了风光发电等绿色能源规模。
创新绿电消纳模式
在绿电交易试点启动后,中国石化立即组织胜利油田、青岛石化、宁夏能化和燕山石化参与交易。2022年,中国石化参与绿电交易的二级单位共16家,累计购买绿色电力11.7亿千瓦时,是目前绿色电力消费量最大的中央能源企业。
近年来,中国石化积极利用土地、屋顶等资源,大力推进分布式光伏开发利用;依托油气和炼化基地布局,开发邻近风光资源,提升绿色电力使用比例。
中国石化还积极参与新型电力系统创新联盟,通过科技创新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促进绿色电力有效消纳。
中国石化积极研究绿电减碳的模式创新,推动风光发电项目积极用好、用足电力政策,按照项目所发绿电全部由内部企业消纳、集团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有序推动湖北安陆集中式光伏、胜利油田集中式光伏、中原油田分散式风电等项目建设。
积极谋划部署一批重大项目
2022年,中国石化依托炼化一体化基地布局,积极推动海陆风光资源获取。其中,海南海上风电项目正式启动测风,湖南岳阳、山西古交等光伏发电项目有序推动布局建设。
中国石化还积极谋划利用自有资源和消纳条件,开展煤电与可再生能源联营及风光大基地建设部署。
地热篇
聚力推进地热业务争创一流
古老的地热能,因其绿色环保而成为新能源,成为中国石化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又一新动能。中国石化深耕地热领域20多年,以“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为原则,把地热水从2000~3000米深处开采出来,采用先进工艺,取热不取水,把换热后的地热水回注地下,形成可持续开采的良性循环。
举办地热科普公益展,扩大地热影响力
2022年7月上旬至11月中旬,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石化成功举办“拥抱‘双碳’共赢未来”地热科普公益展。此次展览是我国首个地热科普展,旨在引导公众了解“低碳”发展、践行“低碳”生活,这是2023年世界地热大会的一个重要预热活动,扩大了地热影响力。
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比2020年增加50%;到2035年,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比2025年翻一番。
地热能开发利用正当其时、大有可为。近年来,中国石化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不断推进地热能规模化、效益化发展。
立足北方“2+26”城市及汾渭平原11城市冬季清洁取暖需求,中国石化不断探索区域地热供暖发展新路径,成功将河北雄县建成全国首个地热供暖“无烟城”,打造了“雄县模式”,被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列入全球推广项目名录。中国石化积极打造以国家地热能中心、地热能标准化委员会、中冰地热合作中心为依托的科研平台,创新形成集地热资源勘探、地热资源评价、地热钻井成井工艺、地热尾水回灌、地热资源梯级利用、信息化系统技术于一体的六大核心技术体系。目前,中国石化拥有1个地热重点实验室、100余项技术专利。
依托技术进步,中国石化已累计建成地热供暖能力超8000万平方米,地热业务遍布全国9个省市60余个城市,相继在全国建成10座地热供暖“无烟城”,22座城市地热供暖能力超百万平方米,成为国内最大的中深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企业。中国石化积极推广“地热+”“余热+”等清洁供暖模式,立足京津冀及渤海湾盆地等优质资源,持续推进了地热供暖业务发展。
2023重点工作中国石化2023年持续发力新能源领域
●氢能
按照集团公司“十四五”规划部署,中国石化2023年将加大应用场景开拓力度,将天津滨海新区、山东、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川渝、武汉城市圈等作为重点发展区域,抓紧推进“氢走廊”建设等相关工作。
●风光发电
按照新能源“十四五”规划风光装机规模部署,聚焦与传统业务融合、低碳发展目标,落实责任主体,加大力度推进装机规模再突破。
●地热余热
立足渤海湾盆地和京津冀等优质地热资源,推进打造七大地热片区,加快推进河北雄安新区等地区清洁能源项目建设,推进地热勘探开发技术创新,加强老油田地热综合利用;稳步推进余热业务,加大油气田余热资源利用力度。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