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由线下转移到线上,线上教学让学习场景发生了改变,教师不仅面临着技术操作的挑战,还面临着线上育人方式变化带来的挑战。为有效应对新挑战、提高线上教学质量,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科研团队坚持前沿引领、问题解决、需求导向的工作思路,采取“调研先行、聚焦问题——研究突破、专业支撑——精准指导、资源保障”的工作范式,持续开展线上教学研究实践,初步形成了区域教科研引领线上教学提质增效的“朝阳经验”。
调研先行,聚焦线上教学真问题。除了制定《朝阳区中小学线上教学指导意见》,开展全学科教师专题培训外,朝阳区教科院第一时间组织专业力量通过课堂观察、骨干教师访谈、文献研究等方式开展线上教学专项调研,找准线上教学真问题。在深入调研中发现,线上教学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深度互动成为影响线上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线上教学是师生基于互联网平台发生的时空分离、教与学分离的教学方式,这使得师生、生生像线下那样进行互动成为难题;二是学生身心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居家线上学习期间,学生由于受到时空限制,运动少、社交少,导致身心问题突出。
(资料图)
研究突破,为线上教学提供专业支撑。为破解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教科研团队结合全国各地线上教学经验及调研中发现的骨干教师典型开展专题研究,给予基层教师有效的策略支持和专业引领。
开展线上教学互动专题研究。围绕线上教学互动质量不高、互动形式单一等问题,教科研团队通过对话、访谈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线上教学阻断了师生、生生的社会性交流互动,教学缺乏临场感和仪式感,导致学生学习状态不佳;另一方面,多数教师对线上教学平台的功能缺乏了解,尤其是线上互动技术。针对以上情况,教科研团队立足区域教师常用线上教学平台,以凸显线上教学育人价值为导向,归纳总结出《促进学生线上高质量学习的策略与实操技巧》,将线上教学的育人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实操方法。这套策略涉及课前、课上和课后各环节,主要包括营造学习氛围、确保学生知晓学习目标、多样化开展教学互动、展示学生思维过程、及时进行反馈与评价、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六个系列,为教师提供简单易学、便于操作、易于推广的操作技巧。
开展提高居家线上学习质量专题研究。针对线上学习内容单一、过多使用电子设备等引发视力问题、心理问题和亲子沟通障碍等,教科研团队以努力构建适合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线上教学新样态为目标,研发了《提升线上教学质量的行动策略》,具体包括学校层面要合理安排课程和作息、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加强线上教学集体教研、提供家长亲子沟通策略等;教师层面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加强学习反馈等,丰富学生居家线上学习生活,守护学生身心健康,提高线上学习质量。
精准指导,为线上教学提供资源保障。在专题研究基础上,朝阳区教科院还充分发挥教研密切联系一线教师和凝聚骨干力量的优势,结合各学段、各学科的实际,通过主题教研、资源研发、网络巡课、个别指导等方式,挖掘推广线上教学典型,开展精准指导、提供优质资源,引领各学校、各学科的教学改进。
如高三物理学科开展“提升线上教学质效”主题教研,以任务引领的方式组织全体教师思考线上教学的优势与不足,推出“设计创新、呈现风趣,展示错误、引发质疑,突出个性、指导给力”等线上教学策略和案例,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激活学生思维”等线上教学注意事项和对策;初中英语学科组织开展“疫”起上网课教师妙招分享,通过微信公众号推出线上期末听说小妙招、居家学习锦囊等系列线上教学经验,为教师线上教学提供丰富、多元的资源。
此外,朝阳区还充分发挥线上教学在个性化学习方面的优势,组织骨干力量基于学生的发展层次,提供分层分类的课程资源,不仅包括课堂同步学习资源包、理化生实验操作等基础性资源,还包括创新人才培养课程、高考创新试题讲解等,以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求。
截至目前,朝阳区教科研团队平均每天听课近300节、覆盖校区近200所,为学校和教师提供1万多个学习资源包。教科研成果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抓手,线上教学育人实效逐步增强。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区域基础教育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和实践改进”(CDAA220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教师报》2022年12月21日第15版
作者:杨碧君 曾庆玉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