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2日北京市发改委晒出2022年北京基础设施“成绩单”: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运,地铁运营总里程达797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196公里,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行动、第三个污水三年行动顺利收官。交通、水务、园林绿化及市政等基础设施持续建设更新,托起了市民通勤、休闲的美好生活。
这份成绩单还公布了2023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推动京雄高速(全线)建成通车,让现代化首都都市圈连接更紧密;建成开通16号线剩余段、17号线北段等地铁线路,启用1号线福寿岭站,让绿色出行更便捷;加强再生水配水设施规划建设,让水资源利用更高效;推进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动态消除积水点,让城市运行更安全;加快实施西南二环水系滨水空间开放提升工程,加快建设温榆河公园二期、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城市森林片区,让城市空间更宜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地铁福寿岭站
福寿岭站效果图。石景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地铁1号线福寿岭站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因多种原因一直未曾对外开通运营。
福寿岭地铁站改造工程位于石景山区福寿岭南路与金顶山路相交路口西南侧,与福寿岭公交中心站一体化设计、分步实施建设。
地铁启用改造工程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地下车站进行装修翻新,对旧有设备设施进行更新和改造;二是将新建地上安检厅和一体化业务用房,并同步设置安检、售检票闸机等相关设备设施。截至目前,地下车站内改造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5%,地上一体化业务用房主体结构已实现封顶,预计2023年内实现竣工。
神秘的52号站
“福寿岭站”,在地铁内部也被称为“52号站”。“隐姓埋名”53年,这座车站到底藏着哪些秘密,它的前世今生又有着哪些故事?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近日前往52号站的所在地福寿岭,进行了实地探访。
地铁1号线福寿岭站位置示意图,图源发展北京公众号
地铁一号线曾有“进山线”
因战备需要一直隐姓埋名
建成53年之久的福寿岭站,为何一直没有开通使用?其实,这座车站迟迟未能与市民见面的原因,与地铁建设之初的“战备”目的,有着密切关系。
北京地铁在筹建初期确定了“适应军事需要为主,同时兼顾城市交通”的方针。1965年3月,铁道部地下铁道工程局筹建处开始工程勘测设计工作。讨论初步设计的过程中,确定地铁第一期工程由石景山向东经玉泉路、公主坟、复兴门折向南行,最终到达北京站,代号为401线。进山线路方案是地下铁道由石景山向北延伸,经金顶街过福寿岭出地面,简称北线,代号402线。1966年5月,一期工程进山线开始动工修建。
1969年10月1日,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建成通车,当时福寿岭站就已经建成。1971年1月15日,北京地铁一期工程线路开始试运营,实行内部售票,凭单位介绍信在各车站购票。当时,地铁试运营的运行区段为北京站到立新站(公主坟站),共10座车站。在随后的两年里,试运营区段不断向西延伸,到1973年4月23日,地铁试运营线路延长到苹果园站。此后,在北京地铁的线路图上,苹果园一直是1号线最西端的起点站。而苹果园以西的52号站也就是福寿岭站,因为战备需要,一直“隐姓埋名”,很少为人所知。
上世纪70年代以后,北京地铁的基本任务从战备为主,转向以运营为中心,为乘客服务。地铁建设之初浓厚的战备色彩逐渐褪去,融入京城百姓的日常生活。
曾经每日两班“通勤车”
服务地铁职工与技校学生
尽管52号站一直没有对外运营,但在很长的时间里,车站每日依旧有从苹果园发来的通勤车停靠,为职工和地铁技校的学生提供方便。
上世纪80年代,地铁技校新校舍在福寿岭建成。新校舍位置正好位于52号站以南。当时地铁技校面向北京城八区招生,由于福寿岭距离城区较远,附近交通不便,因此家住城区的同学基本都是搭着通勤车上下学。
如今52号站周边较为荒凉,站口北侧是北京铁路局培训中心以及中央财经大学西山校区。南侧是北京地铁技校,站口东侧大约500米远有一处新建成的住宅小区,主要为公寓和叠拼别墅,不过小区与地铁站之间并没有道路直接连接。在福寿岭公交站旁,还竖立着一块白色的提示牌,上面写着“外国人未经许可不准超越”,让这一区域更加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番外篇,除了福寿岭站,另外2个隐藏车站,也出现在公众视野里——
高井站、黑石头站
早前,石景山区城市管理委回复:
我单位就来信人所反映问题积极与相关单位沟通,经了解,目前正在进行高井站(一号线53号站)开通的可行性研究,黑石头站未启动前期调研。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